句子万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心情感悟 > 正文

心情感悟

陶渊明饮酒其八赏析 (陶渊明饮酒其五诗赏析)

2024-05-15心情感悟1001

陶渊明饮酒其八赏析 第1篇

1、简述:

这首诗陶渊明借青松的卓尔不群和后凋精神表达了自己的志向,所谓托物言志。

2、原诗:

饮酒·其八
陶渊明

青松在东园,众草没其姿。
凝霜殄异类,卓然见高枝。
连林人不觉,独树众乃奇。
提壶抚寒柯,远望时复为。
吾生梦幻间,何事绁尘羁。

3、译文:

青松生长在东园,众草杂树掩其姿。严霜摧调众草树,孤松挺立扬高枝。木连成林人不觉,后调独秀众惊奇。酒壶挂在寒树枝,时时远眺心神怡。人生如梦恍惚间,何必束缚在尘世!

陶渊明饮酒其八赏析 第2篇

这首诗诗人以孤松自喻,借青松的孤傲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
染的高尚节操。

陶渊明饮酒其八赏析 第3篇

解析如下:
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,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,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;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,抒发了人生苦短、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。
全诗如下:
饮酒(二十首)(其八)
东晋 陶渊明
青松在东园,众草没其姿。
凝霜殄异类,卓然见高枝。
连林人不觉,独树众乃奇。
提壶抚寒柯,远望时复为。
吾生梦幻间,何事绁尘羁。

陶渊明饮酒其八赏析 第4篇

在这部分里。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青松坚贞高洁的形象。首先。而作者的高明之处,就在于通过第五、六诗,风刀霜剑交相摧残,茂盛而葱郁的众草则禁受不了,遭到灭绝,把表现客体与创作主体了无痕迹的融为一体,将孔子说的哲理意蕴推进一层。后四句为一部分青松在东园,众草没其姿。
凝霜珍异类,卓然见高枝。
连林人不觉,独树众乃奇。
提壶挂寒柯,远望时复为。
吾生梦幻间,何事纵尘羁!
诗可划分为两部分。通过这一对比,孤松坚贞高洁的形象就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,前四句运用了对比手法。当阳光普照,雨水充沛时,众草疯长。前六句为一部分,方显出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。这样一对比,就更加突出了孤松傲然独立,以饮酒为己愿,远望静观这喧嚣而混乱的尘世。并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,作者在这里抒情言志。进而推出最后两句言志之辞。这里作者表示要与孤松为伴,不能被这世俗尘网所羁绊,巍然挺立,傲视严寒。承接前一部分的托物起兴、卓尔不群的品格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的哲理,这样的话,松树就没有什么奇特之处。因此。但是,如果仅是这样写而没有第五,迎风霜。也许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得以生存下来,即“众乃奇”,与之对比、卓尔不群的品格,或于荒山,或于秃岭,斗冰雪。倘若严寒不能将连成一片的松林灭绝,这似乎不能完全说明松树有不畏严寒不怕风霜的精神与能力、六句诗承接,“人不觉”也就是必然的了。于是,自己不能被这滚滚红尘遮蔽了双眼,作者紧接着将人们对独树一方的孤松的感觉,再一次运用对比。只有当孤松独立一方,枝繁叶茂,遮没了青松特有的丰姿,那也只是孔子所表达的哲理意蕴的重复,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孔子所说的“岁寒。当然,不可否认,只是较为形象些而已,隆冬到来时。可是,当一夜北风起,作者托物起兴,以孤松自况,表现自己坚贞高洁。将诗人自身与所咏赞的对象和谐地联系起来,愈加青翠。表现出不畏严寒,坚贞高洁的品质。这里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东园孤松却傲然挺立,这种思想有虚无主义的倾向,比较消极

陶渊明饮酒其八赏析 第5篇

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,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,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;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,抒发了人生苦短、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。本篇运用了比喻与联想。诗人用有些树木比松树高,遮掩了松树的雄姿,比喻人在特定环境的不被看重。又用寒冬到来,万木凋零,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,喻为人品格要坚贞,要高尚。诗人又通过联想,感叹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,发出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的箴言。
饮酒(二十首)(其八)
东晋 陶渊明
青松在东园,众草没其姿。
凝霜殄异类,卓然见高枝。
连林人不觉,独树众乃奇。
提壶抚寒柯,远望时复为。
吾生梦幻间,何事绁尘羁。

译文
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,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。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,其他植物都枯萎了,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。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,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。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,有时候又极目远眺。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,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。

陶渊明饮酒其八赏析 第6篇

青松在东园,众草没其姿,凝霜殄异类,卓然见高枝。连林人不觉,独树众乃奇。提壶抚寒柯,远望时复为。吾生梦幻间,何事绁尘羁。

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,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。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,其他植物都枯萎了,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。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,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。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,有时候又极目远眺。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,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。

诗人以卓尔不群、独傲霜雪的青松自喻,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和官场黑暗同流合污的高洁傲岸的情操以及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”的百折不挠的决心。

陶渊明饮酒其八赏析 第7篇

陶渊明《饮酒》赏析:

饮酒
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陶渊明的《饮酒》组诗共有20首,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,而是诗人借酒为题,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,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。他在《饮酒》第二十首中写道“但恨多谬误,君当恕罪人”,可见其用心的良苦。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。这首诗以情为主,融情入景,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。

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,前四句为一层,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,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,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。后六句为一层,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。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。

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,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,却不受尘俗的烦扰。“车马喧”,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、互相倾轧、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。但是,陶渊明“结庐的人境”,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,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?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,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“问君何能尔”,然后自己回答“心远地自偏”。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,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。这四句,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,它告诉我们,人的精神世界,是可以自我净化的,在一定的条件下,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,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,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。“心远”一词,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,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。
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。因为有了“心远地自偏”的精神境界,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,抬头见山,是那样地怡然自得,那样地超凡脱俗!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,“悠然”二字用得很妙,说明诗人所见所感,非有意寻求,而是不期而遇。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:“采菊之次,偶然见山,初不用意,而境与意会,故可喜也。”“见”字也用得极妙,“见”是无意中的偶见,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,合成物我两忘的“无我之境”。如果用“望”字,便是心中先有南山,才有意去望,成了“有我之境”,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。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,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?接下去就是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,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,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,飞鸟结伴飞返山林,万物自由自在,适性而动,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,悠然自在,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。“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”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、南山、夕阳、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?是万物运转、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?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?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?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?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,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,让读者去思考,而他则“欲辨己忘言”。如果结合前面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来理解,“真意”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,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,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,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,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!当然,这个“真意”的内涵很大,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,也无须说出来,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,令人回味无穷。

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,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,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,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,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,或道人生之真意,都既富于情趣,又饶有理趣。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、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,那样景、情、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,就是“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”,“此中有真意,欲群已忘言”这样的句子,虽出语平淡,朴素自然,却也寄情深长,托意高远,蕴理隽永,耐人咀嚼,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。

陶渊明饮酒其八赏析 第8篇

不畏严寒,坚贞高洁